《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汇编3篇

| 教学实录 |

【www.yyzstj.com--教学实录】

【篇一】《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2、有感情的朗读文中表现毛泽东悲痛的神态、动作、心里描写。

  3、围绕***“常人情怀,伟人胸怀”想象晚上写批示时神态、动作、心理的内容,并写一小段话。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伟大意义,了解毛岸英个人及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实情实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线索】

  三封电报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初悟课题意思。

  师:在《长征》中,毛泽东藐视一切困难,积极乐观的的胸怀,另我们敬佩不已,无限敬仰。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内心,去感受一位失去儿子的父亲的情感。请读课题。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

  师:谁懂这句话的意思?

  生:青山到处可以埋葬英雄。

  师:(出示: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为什么一定马皮包回家乡

  这是清代的一位诗人龚自珍的诗句。

  师: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我们再读这句诗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再读一遍,读出革命者血洒疆场,无怨无悔的气概。

  生朗读。

  三、读通课文,知晓三封“电报”

  师:课题是毛泽东收到三封电报以后回电的内容。我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注意9个生字的读音是否正确,用()标出每封电报的内容。

  学生朗读课文,边听边订正学生读错的字音,如“踌躇”;同时解答“踌躇”、“黯然”、“勋鉴”等词语的意思,其间又标出每封电报的内容。

  三、学习课文,体会***情怀。

  师:请看第一封电报。

  出示

  ***勋鉴:

  今晨,我志司指挥部遭敌机狂轰滥炸,洪学智。毛岸英将我送入安全地域。尔后。岸英又返回指挥部取作战图。慌中未能劝告住他,致使敌机的汽油弹击中。***的儿子、我们“志司”的好参谋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职……

  一位同学朗读。

  师:(板书:闻噩耗)听闻噩耗以后,***万分悲痛。我们一起读第四自然段。

  学生读至第四自然段的内容中的“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师:(出示)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师: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请抓住关键词语体会。

  生:***无限的痛苦。整整一天没有说话,他不想说,只想哭,只想一个人静静呆一会儿。

  生:***不想说话,还要不断吸烟,用吸烟的办法摆脱自己的痛苦。

  生:***一口也不想吃,满心中都是失去儿子的痛苦。

  生:***痛苦极了,他不相信儿子已经死了,一定在边吸烟边在回忆和儿子在一起的情景。

  师:你们了解岸英吗?找到书上句子。

  生:毛岸英是毛泽东的大儿子,当年地下党同志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后来送到苏联留学,又到农村锻炼,现在又来到了战场。

  师:(补充资料,出示***与岸英一起合影的图片)***有三个儿子,五岁的岸青流浪街头的时候被警察打伤头部,一直治疗,岸龙在战争中不幸失踪,再无信息。长子岸英,受尽了苦难才回到***身边。(出示地图)可是美国人把魔掌伸向了朝鲜,想消灭了朝鲜以后,进攻中国。政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派彭德怀带领自己的儿子和几十万志愿军的指挥下同朝鲜人民军队并肩作战,***多么希望经过朝鲜战场上锻炼后回来做自己的接班人啊,可是----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职。

  生:(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师:第二封电报和第三封电报内容意见不一。

  (出示第二封电报和第三封电报,学生朗读)

  ……岸英是***的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回国。

  ……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请求把岸英葬在朝鲜。

  师:这是两封意见不同的电报。圈出“破格”两字,能明白吗?

  生:其他的战士牺牲在朝鲜战场是不能够回家的。因为他是***的孩子,唯一的一个健康的孩子,可以破格把尸体运回家乡。

  师: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安葬还是葬在朝鲜,决定权在***手中,可是***最后的决定却是让儿子埋在朝鲜的土地上。默读第五自然段,最能打动你的词句圈话出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默读第五自然段)

  师:我们心中一定有很多的体会。

  生:“***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强忍”两个字让我感觉到毛***内心的无限哀伤,但是,他还要安慰自己,人家的父母也悲痛,没有见到儿子的遗体,我要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多么了不起的人啊。

  生:***太了不起了,他想到的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利益,他想到的是朝鲜人民的请求,他想到的是满足朝鲜***的愿望,他的胸怀多么宽广啊!

  师:(板书:伟人的胸怀)

  生:***非常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其他的战士牺牲后都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我也要和普通人一样,真是一个伟大的人。

  师:在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四十多万志愿军死伤战场上。在这以前,毛***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革命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年逾花甲的***又失去了心爱的长子,哀莫大于老丧子,***的心中是何等的悲痛啊!但艰难抉择后的批示是将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的异国他乡。那博大的胸怀令人震撼。让我们再次深情朗诵***的批示──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篇二】《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

  一、导入

  二、解题:

  1、明确这三个字的读音。

  2、明确“将”“相”分别指谁,理解课题的意思。

  反思:导入时未能将课题齐读,齐读有助于理解课题的意思。教学时发现学生屡次将两个人物的名字读错,解题时就应该板书多读两个人物的名字,加深印象。

  三、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由几个小故事组成,尝试复述每个故事。

  过渡:既然课题叫《将相和》,那说明之前有不和,将相为何不和呢?找出相关语句。

  四、将相为何不和?

  1、 生读第十六段,明确是因为廉颇妒忌蔺相如。

  过渡:从朗读中,我们发现廉颇认为蔺相如没有才能,只有嘴皮子功夫,蔺相如真的是这样吗?

  生:不是,蔺相如智勇双全。

  2、体会蔺相如的人物形象: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蔺相如的智勇双全?

  (1)生找出正面描写蔺相如的语句,品味,朗读。

  反思:至于为何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没有解释清楚。学生偏离了太远,需要教师总结。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机智表现为:

  1、抓住秦王喜爱和氏璧的心理,从秦王手里骗回了和氏璧;

  2、抓住秦王表面上要装作守信的心理,逼迫秦王同意举办典礼,赢得了送和氏璧回国的时间,迫使秦王放弃和氏璧。

  蔺相如的勇敢表现为:即便死也不让秦王得到和氏璧。

  渑池之会上为何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也需要板书。机智表现在乐器的使用上。勇敢表现在以死捍卫赵国和赵王的尊严。

  过渡:我们认识到了蔺相如的智慧和胆识,结果赵王给他加官成上卿。其实除了从赵王身上我们看出蔺相如是有智有谋的,还有一个人也认识到了蔺相如的能力,是谁呢?

  生:秦王

  师:你从秦王的哪些反应当中看出他畏惧蔺相如?

  反思:“敬畏”蔺相如,此处“敬畏”用得不合适,应该换成“忌惮”。

  (2)侧面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找出四句秦王“只好……”读读。

  过渡:既然蔺相如并非像廉颇所说那样,只有嘴皮子功夫,那廉颇说的那番话你作何感受?

  生:廉颇忌妒蔺相如,蔺相如自大,

  师:你格外能从哪个词语中感受到廉颇的不服气?

  生:“就”“反而”“爬”。

  师:请同学们分析分析这个“爬”字?

  生成:

  胡悦:廉颇故意将蔺相如的晋升之路说得慢了,其实蔺相如升官还是蛮快的,但是廉颇故意说是“爬”。

  刘秩辰:“爬”把蔺相如写得猥琐了。

  吴晓曼:“爬”写出蔺相如手段不正当。

  郭子豪:前文说到秦王之所以在渑池之会上不敢轻举妄动,也是因为廉颇在。

  洪贤俊:赵王只看到蔺相如的功劳,给蔺相如升官了,完全无视廉颇,廉颇才不服气。

  过渡:廉颇因为忌妒所以想找个机会让蔺相如下不来台。那他有让蔺相如下不来台吗?

  四、将相和

  1、蔺相如之前在应对秦王时都可以那么勇敢,怎么会现在这么怕廉颇呢?你从哪里看出呢?

  2、蔺相如真的怕廉颇吗?

  生:不是,因为他爱国。

  师:由此可见,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还是个顾全大局的人。

  3、廉颇听说了蔺相如的话之后怎么做的?你又感受到廉颇怎么样?

  负荆请罪,廉颇知错能改。

  五、三个故事的关系

  明确: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而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又是负荆请罪的原因。

  反思:这个问题很突兀。可以加上这样的过渡:我们从三个小故事中见证了将相从“不和”到“和”的过程,那同学们明白了这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了吗?

  六、将相为何能“和”?

  明确:爱国

  反思:这个问题应放到步骤四之后,会更紧凑

  七、小结,推荐阅读《史记故事》。

  基本功反思:

  有口头禅,有废话,喜欢回话,话要说完整,教学语言要再规范些。

【篇三】《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实录

  本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文的内容是:以“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桥为例,着重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伟大创造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从而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本文的特点是:说明内容典型突出,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语言准确简朴,如“大约”、“可能”、“两肩”等词;说明顺序巧妙有序,采用先总述后分说在总括的顺序;说明情感质朴,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说明方法多样,采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引用等多种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围绕中国石拱桥这一说明对象,按照恰当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来说明的写法,提高对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初二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情感上,对祖国桥梁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会。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探究法等自主学习的方法。

  【目标阐述】

  (一)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本文说明对象的内容和特点;

  2.能解释本文说明方法的特点和效果;

  3.能阐述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和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学习本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探究的方法;

  2.能在体会本文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作者对中国石拱桥的喜爱与自豪;

  2.能体会作者对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与歌颂。

  (四)教学重点

  能说出本文说明对象的内容和特点;

  (五)教学难点

  能解释本文说明语言运用的特点和效果。

  【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开启“拱桥”之幕  我国素有多桥古国之誉,石拱桥作为我国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与石拱桥有关的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作者——,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介绍石拱桥的,共同揭开我国石拱桥的神秘面纱。

  二、明确说明对象,初识“拱桥”

  这篇说明文的主要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一起开口说)  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分布广泛,形式多样,成就惊人)。

  作者为了说明石拱桥的特征,精心选取了两个例子,分别是赵州桥和卢沟桥,在文中是第几到第几自然段。在我们的阅读提示语里也提到赵州桥和卢沟桥突出体现了我国石拱桥的特点,是我国古代石拱桥的典范,它们是如何体现我国石拱桥的这些特点的呢?

  任务:自由朗读第4到第8段,划出其中体现中国石拱桥共同特点的句子,并分析体现了哪一特点。要求:快速、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3分钟左右。

  三、掌握说明方法,赏析“拱桥”  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加以说明。(参考句式:这句话运用了……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学生: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打比方,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形状,突出了石拱桥的形式美;引用《水经注》里的旅人桥,作用是说明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

  教师例子: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这句话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作用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卢沟桥石狮子的各种姿态,说明了卢沟桥的形式优美。

  摹状貌:通过描绘事物形貌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把说明对象描述得形象、具体、生动。

  本文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课文用赵州桥和卢沟桥了说明石拱桥的特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主要的说明方法有(一起开口说):打比方、举例子、引用、列数字、作比较、摹状貌。

  四、研习说明语言,品味“拱桥”

  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说明文用语很讲究分寸,经常在一句话里加入修饰性的词语来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任务:请同学们圈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词语,并具体分析。

  示例: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比较”一词,表示的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大约”、“可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

  “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

  “当时”是时间上的限定,“可算”是程度上限定,更加符合实际。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两肩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五、理清说明顺序,明晰“拱桥”

  一篇说明文为了把被说明的事物讲清楚,说得有条理,要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让学生一起回顾说明文的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说明的。空间顺序:是按照由表及里、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等顺序来说明的。逻辑顺序:是按照从主要到次要、从总到分、从整体到局部、从一般到个别等顺序来说明的。)  快速浏览全文,对照三种说明顺序,概括全文的`说明顺序,并说说理由。检测:快速浏览第3段到第9段,对照三种说明顺序,概括作者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说明顺序。

  六、总结提升,回顾“拱桥”

  任务: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并写在学习纸上。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时间:2分钟左右

  【教学反思】

  基于这篇文章是初中学生正式学习的第一篇说明文,虽然他们在小学已经学习过说明类文章,但是关于说明文的学习内容没有完整的学习方向。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按说明内容的四大模块设计教学内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

  基于部编版的作业本设计,我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生的课堂反馈,穿插相关的习题。其中,作业本上的关于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概括得非常详尽,因此当学生局限在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时,我就让学生翻看作业本上,以此丰富他们的脑海中的相关知识。此外,我认为让学生翻看作业本上的这道题,也有利于学生对说明方法特点的总结,利于学生在脑海里形成“知识树”。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及课后的学生反馈,我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在课堂中,学生的读书形式单一,有时因为时间原因,直接跳过朗读环节。这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其次,在教学说明顺序时,笔者一直在强调“逻辑顺序”、“空间顺序”的区别,但是没有结合具体的例子。后来,在学生的询问中,笔者发现用“由表及里”这一说明顺序来解读两者的区别是再合适不过的。因为“由表及里”,既可以是“逻辑顺序”,又可以是“空间顺序”,主要的评判依据即是否是视线所能看得见的——是视线在动,还是思维在动。这一例子的解说,既能解决学生教参上关于“由表及里”的疑惑,又能明确地让学生知道两个说明方法的区别。未能在课堂上解说这一例子,实在是可惜!但是,在第二节校对作业时,我立即补充了该内容。

  “越努力,越幸运”,我相信每一次的教学及教学反思都能给我带来极大的收获!

本文来源:http://www.yyzstj.com/jiaoxueziyuan/153149.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