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亲子教育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 |

【www.yyzstj.com--心得体会】

  教育孩子其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而且育子之路是一条漫长的学习之路.亲子教育需要慢慢摸索,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方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亲子教育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幼儿亲子教育心得体会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在爱的教育下茁长成长。在我即将做妈妈的时候,常常跟周围的邻居妈妈们聊一些育儿心得,在那个时候我听说了一位“骄傲”的妈妈说她的孩子在三岁的时候就能认识2000多字,到了四五岁就完全可以自己阅读了!当时我在惊叹她的孩子“聪明”的同时,我认识到了孩子的能力一定比我们大人原想的要超前、巨大的多!

  到了我自己做妈妈的时候,我变自己看一些网页,研究孩子不同的年龄段的不同生理和心理特征,并且抓住了孩子识字的关键期2~2.5岁。在这个时期我们给孩子做了好多字卡,教他认识一些简单的字,每天重复,边考边教,大约在认识了200多个常用字的时候,然后就开始给孩子订阅《幼儿画报》这样的杂志,这个杂志的好处是既有文字的故事,又有碟片用标准的普通话在讲同样的故事,因此孩子通过看碟片,翻看画报就自己认识了更多的字,慢慢他自己从阅读中找到了乐趣,找到了发现这个世界的奇妙之处的另一个方法------那就是“阅读”!就这样再给孩子买一些网上有专家推荐的,幼儿喜欢的图书,他就慢慢变成“书虫”了。

  孩子是我们的希望,家长们都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我们也深知阅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阅读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有了阅读才能去思考,有了思考才能判断,这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基础。生存在终身学习的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和价值多元的观念,需要通过阅读与书不断对话,逐渐学习独立思考,因此阅读是学习的基础!

  另外亲子共读,营造阅读氛围,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也很重要。在家里,父母应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书,做孩子的阅读榜样。在周末时尽量安排时间与孩子到书城看书,在这种阅读氛围下, 孩子的阅读兴趣也会提高。同时,还可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如果经常这样做,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可能变得更加浓厚,同时孩子的阅读水平也将逐步提高。

  在亲子阅读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贵在坚持。我们家长每日要为工作奔波劳累,所以不会有太多的时间给予我们的孩子!其实孩子们也不会剥夺我们太多的时间,每天只要陪着他阅读15至30分钟就已经足够了!

  好的读物能丰富孩子的心灵,扩展孩子的视野。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塑造自已良好的人格。

  亲子教育心得

  当我把九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象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至少让学生玩二个小时,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大开眼界的是没有教科书。

  那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教师看见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满善意的笑脸,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的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在中国,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他没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给我一句美国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致此?也只能听天由命。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借来的书一边打着电脑,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这叫作业吗?一看孩子打在电脑屏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

  于是我严声厉色地问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了,我真不知道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去做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只觉得一个十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就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来的是一本二十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成,也没批评,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楞,一是因为我看见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三十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这次真可谓不着边际了。儿子真诚地问我:“饺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耽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费了一番气力,我们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覆覆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电脑 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么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作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十页,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一本本的参考书。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超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 ,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安排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

  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感到骄傲,但是她为我们感到震惊。“是不是?”儿子问我。

  我无言以对,我觉得这孩子怎么一下子懂了这么多事?再一想,也难怪,连文化的题目都敢作的孩子,还有什么不敢断言的事吗?

  儿子六年级快结束时,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 ”“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原子弹持什么态度?”“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里是作业,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已经能平心静气地循思其中的道理了。

  学校和老师正是在这一个个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看着十二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样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记应背,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电脑和微缩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象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里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

  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中有两个 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它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就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不禁记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他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所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的整整五年,他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奖学金。他曾对我说:“我觉得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想,他的感受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旅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慌恐和茫然。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信息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

  亲子教育心得

  亲子教育心得之 ——我爱“红黄蓝”

  时光荏苒,到“红黄蓝”差不多有一年了,想起自己刚刚进入公司的情景,一切已经是那么的陌生。虽然刚刚步入工作岗位时有着充沛的精力、创新的精神和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但往往由于那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不尽人意的地方。

  刚刚走进教室就面对着一群那么小的孩子,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激动,甚至有点不知所措,可接触一段时间后,内心深处对他们的爱就被那无邪的笑容带动得跳跃起来,自己的心也好像他们一般天真无邪了。鲁迅先生曾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们常常会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他想潜如蚁穴”。在我看来,孩子就像点缀在花蕾上的露珠,晶莹透亮,那一眨一眨的眸子,映射着世界上一切最美好的事物。与他们心灵相通时感觉自己仿佛也在融化啦,我知道,那一刻,自己也在成长。当这心理体验和情感思想接近统一的一瞬间,孩子的家长也成了我的挚友。在与家长和孩子交流的同时,也在他们身上学习到更多教育孩子的经验。

  同事们的热情和善待让我打破了因陌生带来的最后一道隔阂,使我很快融入了这个大家庭。 回顾这几个月,觉得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在我们大兴亲子园,所有的老师都在非常努力踏实的工作着,工作中我们也有自己的快乐,一起备课时的努力奋战,出去游玩时的朝气蓬勃以及对待孩子时的精心呵护都是我们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快乐源泉。在亲子园这个大家庭里,领导和老师们像父母一样给我关怀指导,同事们像兄长一样对我热心帮助,在领导同事的带教下,自己对本职工作也慢慢熟悉起来,在上课、听课和评课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得到领导的认可,真正成为了“红黄蓝”的一份子!

  我们都知道作为一名合格的亲子教育教师首先要经过专业的亲子培训。在我来大兴亲子园不到半年时间里就已经被园长允许参加教师培训,并且也取得了让自己满意的成绩。通过培训我清楚地知道亲子教育教师除了学会基础亲子理论外,还要学习亲子理论、亲子游戏和本能的一些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身心发展得到更好的进步。在工作实践中的学习同样重要,切身体会才能真切掌握亲子教师是如何用一种亲切、温和的态度对待父母、孩子,如何在平等的情感沟通基础上双方互动的。

  我是一名资质颇浅的新老师,刚好又赶上我们“红黄蓝”的新课程的推广使用,大家对新课程都处于摸索探究阶段,对于我挑战更大。但与此同时许多前辈教师丰富资深的经验让我看到了无论如何变革,只要我们本着“真诚奉献、勇于实践,潜心研究,勤于学习”的精神从事教育与教学活动,就没有攻不破的难题,解决不了的挑战。新教案内容丰富,理念新颖,针对的是0-3岁的幼儿。起点高,坡度大,提倡“用到即学”。但作为我们的孩子来讲,他们大多都在不断的学习亲子教育,对于新课程才初步入门。在新课程方面老师们也在齐心协力努力工作着。我想我能做到的就是和前辈们一同商讨课程,希望自己的绵薄之力能起到些微妙作用从而为他们分担一些压力!

  园长会上我们曾一起讨论过说:当教师就要当快乐的教师因为我们有教师的睿智;当教师就要当奋斗的教师,因为我们都在不断的提升自己;我们大家都在不断努力着借鉴这些经验争取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所以我还是要快乐而踏实谨慎的工作,活泼而辛勤努力的工作,孩子的每一点进步、一句能连成句子的话语、一个可爱的表情、一个让我想象不到的动作、一个闪动智慧的火花,都是我的快乐,都是对我教师称号的奖赏。

  “歌者使人继其声,师者使人继其志”。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任重而道远,但我相信只要能把教学精神内化为一种品质甚至人格,做事如做人,工作即生活,那“红黄蓝”就是我的快乐,我的爱。

  相关文章

1.心得体会范文

2.实习心得体会及收获范文

3.党员学习心得体会范文2篇

4.励志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5.心得体会范文

本文来源:http://www.yyzstj.com/shiyongwendang/51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