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精选4篇

| 教学设计 |

【www.yyzstj.com--教学设计】

【篇1】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绘行写神,深入细致的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刻画的写法;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的利己主义的人生观。

(四)美育渗透点

情节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构思美。

二、学法引导

欣赏课文朗读视频,理清情节脉络,然后从分析人物形象着手,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分析人物性格

2、理解作品揭示的主题

解决办法:人物性格的分析,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得的方法;从文中找描写人物肖像、神态、语言等的语句体会。小说的主题,及主人公的理解,通过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加以适当的点拨来解决。

四、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教学课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由于文章情节生动、曲折、有趣、有些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宜充分欣赏课文朗读视频,从而理清情节,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妙。

2、学生在启发性问题的引导下,理解小说的主题。

3、利用本文情节大起大落的特点,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为课文另拟一个结局,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篇2】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了解小说体裁的特点,从故事情节入手,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

2.引导学生通过揣摩小说的语言来分析人物形象,提高语言的赏析能力。

3.指导学生了解作者如何运用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和主题的。

4.引导学生能从小说本身的内容出发,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并形成自己的看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梳理故事情节,品评小说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小说的写作手法。

2.利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与激发创造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金钱,认识到亲情和爱心对于人生的意义远远胜于金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各种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和小说的主题的。

2.从梳理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入手来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一个看似平常的故事情节和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表现小说的主题的。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通过学生自己对语言的品析,以及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来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3.在课文品读过程中,教师用巧妙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品味、分析,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中国古代有一句谚语:“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意思是说贫穷时,即使居住在热闹的都市也没有人来过问;富贵时,哪怕是住在深山里也有远房亲戚找上门来。这两句话反映人与人之间亲疏关系完全决定于钱财的多和少,人与人之间只存在金钱关系的不正常现象,表现了一种金钱至上的炎凉世态。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就反映了这样的社会现象。

展示课件并展示“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句俗语。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对待金钱与亲情之间的关系。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安排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根据教师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

1.分角色朗读:“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旁白。

2.复习小说的相关知识,根据文章内容,了解本文的主要人物和基本情节。

3.复述故事情节(指导学生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来复述)。

【设计意图】

1.通过分角色朗读和问题引导,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小说的人物关系、主要人物,梳理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

2.通过对小说相关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抓住小说的要素进行品读。

(三)分析人物,品析写法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分析。

1.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这篇小说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是谁?请自行圈画文中的语句,并进行品析,说说这个人物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2.进行组内研读讨论,作者为了突出所塑造的某个人物形象,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效果好在哪里?

运用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描写,对比手法。

3.你觉得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很精彩,比如环境描写,请找出来,仔细品味,说说作用是什么。

【设计意图】

1.通过品读语句,分析文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形象。

2.通过分析写作手法,欣赏莫泊桑作为短篇小说家在塑造人物的手法上的精彩之处。

3.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研讨主题,各抒己见

教师导语并设计问题:

(1)根据文中的人物关系及各自的人物特点,谈谈你如何看待于勒由“穷”到“富”再到“穷”的行为,以及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由“怕”到“盼”再到“躲”的行为?

(2)若瑟夫作为一个少年,他是怎样看待他的叔叔和父母的?你是从文中哪些内容看出来的?

(3)对于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你有怎样的见解,如果与别人的见解不同,你打算怎样说服别的同学?

(4)如果父亲发现买牡蛎的两位先生中有一位竟是他日思夜想的弟弟,接下来该发生什么呢?请根据情境说(或写)一段话。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

2.通过对线索人物的作用的分析,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金钱观与文中人物、作者进行比较,让学生在品读小说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形成对待亲情和金钱的正确观念。

3.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并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新性思维的发挥。不同的情境的设置,能让学生明白在金钱面前,不能失去对人的真诚的爱心和同情,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五)布置作业

请试着将本文中“若瑟夫”这个人物去掉,然后把小说的情节重新改编一下,讲给家人听,并比较改动前后的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改编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设置,体会作者在小说创作中对情节和人物安排的巧妙之处。

【篇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白寨二初中语文组    李晓丹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拮据、褴褛”等词语并了解作者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2、理解小说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至上的冷酷关系”。

【学习过程】:

一、 导入课题:

二、 出示目标:

三、 自主学习:

(一)、走近作者: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品:短篇小说:《项链》、《羊脂球》和《我的叔叔于勒》等。 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

(二)、知识回顾:

1、小说的三要素:(         )、(        )、(        )。

2、小说的故事情节由:(        )、(       )、(      )、(       )等构成。

3、人物描写包括(         )、(          )、(         )、(           )、心理描写。

(三)检查预习:

1、生字注音: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

(2)、排场大,生活奢侈。    (       )

(3)、(衣服)破烂。         (       )

(4)、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一篇小说以              的口吻写的,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是          ,文章围绕             构成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文中写到于勒的经济状况有三次变化,分别是什么?而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也有三次变化,又分别是怎样的?

请以“     于勒——       于勒——    于勒——       于勒”的情节为文章划分一下层次结构。

四、 合作探究:

快速浏览全文,以小组为单位,找出全家人对于勒的不同称呼;并分析于勒、菲利普夫妇、若瑟夫各自的性格特点分别是怎样的?

五、交流反馈:

1、全家人对于勒的不同称呼:

2、人物形象分析:

(1)、菲利普夫妇:

(2)、于勒:

(3)、若瑟夫:

经验累积:人物的称呼表现了人物的命运变化,对人物“称呼”的变化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良心的人”到“一个穷鬼、一个流氓”,既表现出于勒的身世、命运和遭遇,也表现出菲利普夫妇的为人。而若瑟夫则表现出对叔叔的同情。原来,称呼的变化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六、当堂检测——思考辨析:

你认为谁是本文的主人公?于勒?我?菲利普夫妇?

①、于勒是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现在;

②、“我”是线索人物,以“我”的见闻展开情节,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③、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了全文的主题思想;

七、课堂小结:

文章主旨:

八、作业设计:

想象一下:假如那天菲利普夫妇在哲尔赛旅行时发现了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又会怎样?试写成500字左右的短文。

九、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

【法】莫泊桑

盼望于勒

夸赞于勒

巧遇于勒

躲避于勒

【教后反思】:

【篇4】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名篇。要在教学中体现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就应当遵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学生触摸文本,感悟习得语言的精华后,进行个性化的阅读,结合交流、研讨和教师的点拨启发,去深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小说中的主题。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允许是多元的。”所以我的设想是在小说主题金钱说、虚荣说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做更深一步挖掘,要求学生抓住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品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摒弃传统教学中给人物贴标签的做法,真正地去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并做出合乎情理的评价。在阅读鉴赏中,让学生认识到“人间自有真情在”,我们的社会并不都是弥漫着污浊的铜臭之气。

一、教学目标

1、触摸文本,感悟语言的`精华,品味作品精雕细啄的语言张力。

2、初步掌握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方法。

3、个性化地鉴赏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1、如何看待小说中的人物,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2、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写片断短文。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1、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曹植的《七步诗》。

教师总结。《七步诗》的内容是哥哥曹丕为了政治上的争权夺利而残酷迫害弟弟曹植。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我的叔叔于勒》则由于弟弟在经济上的穷困潦倒致使手足形同陌路。

2、复述小说内容

学生运用小说三要素,结合于勒在三个不同时期,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

教师适时板书:

败——恐怖(祸水)

富——希望(福星)(语言、动作、神态)

穷——恐怖(仇恨)

3、触摸文本、感悟语言

圈画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结合于勒的两封信,你认为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自读、圈画、讨论。鼓励学生说出个性化的见解。学生可能会有各种认识:游手好闲的无赖、善良老实的人、不甘现状热爱生活的人、自食其力的有自尊的人等,只要能依据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4、突破重点、分析鉴赏

学生分角色朗读37—47节。教师可做朗诵示范。

小组讨论“我”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如何,“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师可启发引导,(1)小说组织材料的线索。(2)作者理想希望的寄托。

让学生理解作者独到的构思,教师进一步挖掘,提问: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思夜想的于勒,你能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中的原因吗?生活中,你会不会犯于勒兄嫂的错误,如果有,学了这篇小说,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荐代表发言。可能有的认为有女婿的原因、于勒的贫穷、菲利普夫妇的经济不宽裕、虚荣心、社会制度等原因,只要学生能依托文本,敢于表述自己个性化的见解,教师应该鼓励。

5、精彩语言研读赏析

学生可自主圈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词语或段落。教师有重点地与学生鉴赏评价。

比如:开头写到:“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欣喜呀!”父亲为什么说这句永不变更的话,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

本文来源:http://www.yyzstj.com/jiaoxueziyuan/164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