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课堂实录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 |

【www.yyzstj.com--教学设计】

  《故乡》课堂实录

  学习目标:1.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的变化;

  2.结合社会背景,领会小说表现的主题。

  学习过程:

  一、作者导入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呐喊》《彷徨》是鲁迅经典的小说集,鲁迅作为现代文学的奠基者,用笔作为武器揭露社会的黑暗,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文化战线上的民主英雄”。《故乡》这篇小说出自《呐喊》,作为现代语文教育史的名篇,一直活跃在国人的中学时代,今天我们将从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小说主题两个方面,再一次走进这篇经典。

  在“我”本次回乡过程中,有两个人所用的笔墨最多——闰土、杨二嫂。给你留下印象深刻的是谁?为什么?默读课文,找出触动你心灵的文字,谈谈你的理由。

  闰土:

  生:“紫红色的圆脸”看出少年闰土的可爱,“脖子上的银项圈”看出少年闰土有人的爱护。

  师:现在的闰土呢?

  生:现在“灰黄”“破毡帽”“极薄的棉衣”“皱纹”看出现在的闰土营养不良、生活贫困和深受生活压力之苦。

  师:这是通过了什么手法来写的?

  生:对比。

  师:通过对比,我们看到了时间对人的改变。(板书:对比)

  生: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闰土喊了一声“老爷”,跟以前喊“我”“迅哥儿”不一样了。

  师:注意一下老师标红的词语,为什么会出现“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生:“欢喜”体现了闰土再见“我”时内心的开心,“凄凉”则体现了精神苦,为自身的遭遇感到凄凉。

  师:还有吗?

  生:“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终于恭敬起来”看出他在进行心理斗争。

  师:为什么要挣扎啊?就像小时候那样,喊“迅哥儿”就是。

  生:闰土说“小时候,不懂事”。

  师:不懂事的时候,以“哥弟”相称,懂事了,就喊“老爷”。

  师:这里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PPT:1.表示沉默;

  2.表示语言被打断;

  3.表示语言的省略部分;

  4.表示语气的断续、延续;

  5.表示语意未尽,欲言又止。

  生:欲言又止。

  师:齐读一下。(学生齐读)

  师:这一声“老爷”,还有什么感情在里面?

  生:无奈。

  师:在经过了思想斗争后依旧喊出了“老爷”。这一声“老爷”是竖在“我”和闰土间的不可跨越的鸿沟,让“我”感到从内到外的寒冷。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分析人物的另一个方法——抓住关键词。(板书:关键词)

  生: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刻,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闰土以前很能说,现在不爱说话。

  师:分析得不错,这一段中也有很多省略号,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揣摩一下。

  生:沉默,欲言又止。

  生:“只是摇头”“沉默”看出对于苦的现状已经无动于衷了,认命了,麻木了。

  师:从没想过原因,也从看没到过希望。生活最可悲的不是生活的贫困,而是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希望。

  生:闰土又对我说: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贼么?”

  “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这段对于少年闰土的语言描写看出一个充满活力、活泼的少年。

  眼前的闰土早已没有了年少时对生活的滔滔不绝、妙语连珠,面对生活的贫苦,变得寡言少语,能做的只是摇头、沉默,全然没有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现实的生活残酷到不仅改变了一个人的容颜,最可悲的是竟能彻头彻尾的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改变一个人的思想。

  杨二嫂:

  生: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从外貌上对杨二嫂进行描写,“凸颧骨”“薄嘴唇”一副刻薄的面相,“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不注意形象,与之前的“擦着白粉”“终日坐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生: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看出她非常的贪心,爱占小便宜。

  师:假如你就是杨二嫂,能试着来读一读吗?

  生读。

  师:通过朗读,你还能看出她身上什么特点?

  生:非常的尖酸、咄咄逼人。

  生:自作聪明。

  师:如果现实中你遇到这样一个人,你会非常非常的——

  生:讨厌!

  师:她为什么要贪小便宜?

  生:为了生计。

  师:她完全可以再卖豆腐嘛!

  生:她年纪大了。

  师:当一个人无法通过正常的努力而获得自己最起码的物质保证时,为了生存,就要通过一些非正常、为人不齿的手段获得这种保证了。年少时还可以凭借美貌来做生意,获得生存,当自己年老色衰时,就把任何东西都拿来当作获取物质的手段了。这样来看,杨二嫂在可笑、可恨的同时,也非常的——

  生:可怜、可悲。

  师:是啊,可悲的不仅仅是她要通过这样的手段获得生存,更可悲的是她对于自己的这样的状态竟然无动于衷,认为理所当然,这也是一种——

  生:麻木。

  师:在《孔乙己》和《药》中有这样的人吗?

  生:《药》中人们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刽子手却毕恭毕敬,将蘸了革命者血的馒头视为可以治病的良药,这是对革命的无知、麻木。

  生:《孔乙己》中的短衣帮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社会底层,却对孔乙己这一不幸者不仅没有同情,相反只有嘲笑和取乐,也是对现实的无知、冷酷和麻木。

  鲁迅先生的伟大不仅在于塑造了典型的小说人物形象,更是他通过人物揭露了社会状况,到底是怎样的社会,怎样的环境导致了这样的改变呢?

  材料一: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封建礼教的思想仍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同时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中国仍然处于一片混乱之中。

  他塑造这些形象的目的是什么呢?

  材料二:为什么做小说,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

  所以我的取材,我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我为什么做起小说来》

  “疗救”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改变这社会,改变这生活。鲁迅的希望在小说中也有体现。

  我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这种新的生活,其实作者心里也不明确到底是种什么样的生活,因为从未经历过。虽然渺茫,不知道目的是何方,在实现的过程中也可能漫长而艰难,但仍要继续走下去,这正如这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师:鲁迅先生的第三个伟大之处在于他揭露社会黑暗的同时也不断的带

  给我们希望。郁达夫这样说过——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

  鲁迅的小说不仅揭露当时社会的弊端,即使是现在对我们也有警醒作用,希望同学们课后将鲁迅的其他文章进行阅读揣摩,相信一定会获益匪浅。

  《药》

  《祝福》

  《孔乙己》

  《狂人日记》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来源:http://www.yyzstj.com/jiaoxueziyuan/117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