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举制度的文章:高考季里说科举

| 大学生创业 |

【www.yyzstj.com--大学生创业】

  学习啦:莘莘学子呕心沥血终教日月照心田,朵朵鲜葩群芳吐蕊都做明朝清北人,更望学子们大学生活学有所成,都能做国之栋梁。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高考季里说科举》。

  高考,之所以这么被国人重视,主要在于它的选拔性质,一般情况下,在这次考试中成绩优异者将来有好大学上,有好工作做,有高工资领,美好的人生似乎从此走上快车道。

  这,在中国,是有历史渊源的,渊源就在于科举制度。

  一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为江南贡院,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另辟有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

  二

  科举制度并非起自明朝,却在明朝发扬光大,说来真是有趣,唐宋时虽有科举,但录取名额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几十人。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开科举,实行扩招,人们纷纷以读书为业,这些人就是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当时的考试分为三级:

  第一级是院试,参加考试的人统称为童生,但不都是小孩,七八十岁的童生也是有的,来自州县。在这个考试中合格的人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秀才”,这不是说秀才好考。院试成绩分六等,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录科”。一经当上了秀才,就摆脱了平民的身份,大小也是个知识分子了,就有了某些特权,比如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比如见到县太爷可以不用着急下跪。但秀才并不是官,距离做官还差得远呢。要当秀才已经如此之难,可在读书就是为了当官的年代,那些知识分子为了当官就只有继续奋斗!

  下一级的考试叫乡试,叫乡试却不是指乡里的考试,而是省一级的统考。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设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乡试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寅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歌,跳魁星舞蹈。

  到举人这一级,是有资格做官的,当年的范进恐怕就是中了举人以后,觉得自己有可能要做官了,竟一时高兴过头,疯癫了。之所以说是有资格,是因为这个级别是不包你一定当官的,也就类似今天的大学毕业不包分配。那举人怎么才能当官呢,很简单,当官的人死了,你就有机会了。所以说,如果在明朝某位官员的追悼会上,看到门口探头探脑,面露喜色的人,除了这家人的仇家,就都是举人了。在这个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叫作解元。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连中三元里的第一元。

  考中举人,就走出了省城,可以向京城进发,为了当官,必须继续努力!作为举人,就可以与其他省的精英们一起参加京试——会试!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这个考试在乡试的第二年即逢丑、辰、未、戌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得多。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为贡士或“贡生”,俗称出贡,别称明经。朝廷每次会试将挑选三百人左右,这些人要想当进士,直接分配工作,还要再过一关的。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这是三元里的第二元。

  通过会试的精英们面对的最后一道国家层面的考验——殿试。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就是会试考中的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结束,第二天阅卷,第三天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或鼎元,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在这场考试中,他们将面对这个帝国的统治者,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这些可怜的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抬头的,他们只能战战兢兢的答完问题,然后退出等待自己的命运。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见识、学问、胆气以及长相,把考生划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这是为我们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之后,将会被按照名次派任官职。不过此时分派的官职都不高,经历那么多的苦难,被分配到的很可能只是一个八品的县丞,离县太爷还远着呢,但不管怎么说,总算是当官了吧。科举考试不但是获取官位的方法,也是读书人追求荣誉的途径。对他们而言,状元就是他们的目标,虽说文无第一,但第一是人人都想要的。状元也是人,凭什么不是我?!事实也是如此,但状元虽很难得,三年才有一个,产量很低,但毕竟还是有的,所以读书人心中的最高荣誉并不是状元,而是另一种称号,这才是每个读书人朝思暮想的,获得这一称号的人将成为传说中的人物,为万人景仰!这一称号就是连中三元,具体说来就是集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称号于一身。这是真正的高水平,全省考第一,然后在会试中全国考第一,最后殿试里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自隋唐开始科举后,一千三百多年间,获得这一荣誉的只有十三个人,分别是唐朝两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二人,清两人。这些人确实值得崇拜。

  三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同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但是,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正如钱穆先生所说:“一项好的制度若能长久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下,科举制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朱元璋将源于元朝的八股文体正式定为科举考试文体。考试中,考生们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形成自己的文章。文章主题代圣人立言,即以先贤的思想去指导写文章。定八股的原来用意我想可能是,用固定的格式写,便于确定给分标准,便于考官评分,以示“公平”。否则,各人有各人的写作风格,必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分高下的情形。但是后来却成了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由于考八股文,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甚至产生像孔乙己、范进那样的科举牺牲者。

  另外,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相信陈世美(首先,这只是戏曲中的人物,据考证纯为子虚乌有,况古之帝王岂容如此欺君之人哉;其次,这也是个人的私德问题。)的丑名是无人不知晓了。科举的悲剧,似乎在童生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根子。

  科举制度下,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在官场中就必然拉帮结派,官官相护。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借着乾隆皇帝对他的宠爱而一手遮天,收受贿赂,富可敌国。而且多次利用科举考试的题目为饵收取考生贿赂。这不利于良好社会制度的建设,造成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混乱。

  科举制度的流毒对今天的影响也不小啊!孩子们在家长的引导下,从小就一头扎进题堆,小学要上县区里最好的小学,中学要读市区里最优的中学,争上游无可厚非,把天性磨灭就不足推崇了。十五年的基层教育,无数个日日夜夜,家长们孩子们一心向学,就是为了6月7日和8日的考场上挥洒自如,为了7月份的榜上有名,更是为了“985”、“211”、“北大”、“清华”的一纸通知书,这都必须大加肯定和赞扬!遗憾的是,我们相当的孩子,进入大学以后却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在大学里该干什么了。或许是十五年的辛苦耗费了太多的激情,或许是家庭期许的达成不再有任何的追求,亦或是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要求的差异抹杀了奋斗的动力。大学校园里不少孩子无所事事惶惶终日,不少学生沉迷感情卿卿我我。“难进易出”的机制让本该游戏的童年厚重了眼镜,理应发散的思维囿于试卷的围猎,必须拼搏的图书馆实验室遭遇冷眼。

  这就出现了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适应不了社会,不说为社会做贡献了,养活自己都成问题的怪事。名校毕业后,无以立足社会,有隐居深山的,有足不出户的,有卖肉的、卖水果的……

  可喜的是,国家多年来大力推行的教育改革,成效已经初见端倪,素质教育的花朵已经开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公众号:灵宝原创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本文来源:http://www.yyzstj.com/chuangyeziliao/118726.html

    热门标签

    HOT